

考研Or考公
现实的无奈与选择的两难选择
逐年增长的考研人数
近十年考研人数从2014年172万攀升至2022年457万峰值,2025年预计回落至388万,呈“先热后稳”趋势。考研更适合学术深造、需学历突破者(部分行业门槛已设硕士);考公则适配目标明确的稳定型人才(体制内岗位低流动性突出)。核心看规划:求学术/学历选考研,求早期稳定选考公,适配自己最重要。
近5年的考研录取率
从2012-2023年考研数据看,报名人数从165万增至474万,虽2023年增速放缓至3.72%,但整体呈上升趋势,显示考研热度不减,适合渴望深造、瞄准科研/高学历岗位者。同期国考2023年竞争比达67.4:1,热度攀升,更适合追求稳定、看重体制内发展平台的考生。理性评估职业规划:重能力提升选考研,求稳妥与平台优势则倾向考公。
考研工资提升
通过这个对比你可以发现,虽然硕士相对缺少工作经验,但他们毕业后的起薪已经追上了工作3年的同学们。 我们能够理解“研究生收入水平不及本科生”说法的存在,是因为的确有部分高级职位对于学历的要求相对宽松,因为这些职位更看重职业经验的积累。但这并不能够说明研究生的含金量不如同等时间的工作经验。更何况,如果没有硕士学位,仅怀揣本科毕业证的应届生,很难敲开很多行业的大门。
考研毕业就业情况
“即便有些招聘岗位要求是本科生,但在实际招聘时报名的却都是研究生,本科生自然就没戏了。
以阿里巴巴、腾讯、百度、华为和网易五大公司作为代表,看看它们在2018年在C9(九校联盟)的招聘情况。
结果显示,2018年五大公司在上述高校中招聘的硕士数量是本科生的2.5倍。而从五大公司录用人数占本校该学历当年就业总人数来看,硕士研究生的被录用比例远远高于本科生。
高额考公课程费用
“这些以‘定制’‘领航’为名的课程,实则是用标准化流水线切割阶层上升通道——它们明码标价地宣告:你的跃迁资格,取决于能否为幻觉买单。”
更残酷的是,当寒门学子用债务换来的“协议班”最终只获得批量生产的网课时,精英阶层早已通过家庭人脉进入真实的“定制通道”。教育公平的天平,正在被包装成课程的金融杠杆撬碎。
考研考公人数对比
前期考研热中,学历提升是就业竞争的 “缓冲带”,但近年研究生扩招后,学历通胀导致 “读研 - 就业” 回报周期拉长(如专硕学费高、学制延长,部分文科专业就业难匹配投入 )。若毕业后就业优势不显著,考生会重新评估投入产出,转向更直接解决就业的考公赛道。
各地考公竞争激烈程度
北京、江苏、上海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,考研人数较多。这些地区高校云集,学术氛围浓厚,考生更容易获取考研信息和资源,并且希望借助本地高校的优势提升自己,未来在本地就业也更具优势。例如北京有众多 “双一流” 高校,为考生提供了丰富的考研目标院校选择,也吸引外地考生报考。
报考规模:“水涨船不高” 的竞争失衡
近十年国考报名数持续攀升,2024年达396.6万,录取比25:1创历史新高,凸显“体制内”岗位吸引力;而考研大军在2023年达317万峰值后,2024年回落至252.7万,首现降温。数据折射就业市场转向:考公热背后是稳定性需求,考研降温或与就业预期、深造性价比相关。选择需结合职业规划——追求安稳选公,志在学术则研,理性审视自身需求方为上策。
考公热出现的原因
考公热度攀升,公务员职业的稳定性和社会认可度是主要吸引力。在经济环境存在不确定性的当下,公务员岗位能提供稳定的收入与职业保障,福利待遇也较为优厚。并且,国家政策导向使得公务员在社会治理、政策执行等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凸显,尤其在基层治理现代化与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,提供了大量的岗位,虽然岗位分布向欠发达地区倾斜,但仍吸引了众多求职者 。
人生是旷野,而非轨道
考研与考公人数的此消彼长,是当代青年在就业浪潮中寻找锚点的生动注脚。这不仅是个体对职业性价比的理性权衡,更是时代发展进程中,教育、就业与社会需求深度互动的微观呈现。
未来,当我们聚焦 “如何让考研回归学术成长本质,让考公成为人才流动的正向引擎”,实则是在叩问:怎样构建更适配个体发展、更支撑社会进步的职业生态?唯有让学历提升真正赋能专业深耕,让公共岗位持续激活社会价值,才能引导青年走出 “赛道焦虑”,在多元选择中锚定成长坐标,让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,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职业理想新篇 。
数据来源:中国教育在线,DT财经,东方财富,中公教育,家公务员局,《大学生“考公热“现象研究--以安徽大学为例》,中公教育